校長的話

克己復禮?

我在筏可擔任校長,已踏入第八個年頭了。八年。近三千個日出日落,陪我跑這段路的,是我最愛的家人,而在背後推動著我向前,與我一起載夢飛翔的,是校園中的每一張臉,更是這四百個家庭的幸福和未來。

回顧過去教學的日子裡,我經常家訪及會見學生,在與家長及學生的傾談中,我經常問他們及自己︰「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甚麼?」。面對這個問題,我會問家長︰「要我教甚麼?」,而同時我也問自己︰「我要教甚麼?」如果在「要我」及「我要」之間沒有差別的話,那便水到渠成。但可惜的是,從我過去多年教學經驗所得,這兩者的落差非常大,究竟我應該如何取捨呢?

要我教甚麼?

大部分家長,尤其那些強調「贏在起跑線」的家長,他們都希望學校教授課程越多越好。他們都說孩子的腦袋像一塊「海綿」,可有無限的空間吸收知識的水份,吸得越多,贏面越高。這是真的嗎?若然是的話,為何還要上課呢?孩子大可省卻往返學校的時間,整天安坐家中電腦前學習。電腦所存放的知識一定比老師多,資料也比老師準確。這樣學習更有效率,更能獲取豐厚的知識。若上課只是單單催谷那些課程指定的內容,電腦必定勝過老師。

現在幾乎每一個參加DSE考試的學生,都會在校外報讀不同程度的補習班。而這些補習班不斷催谷學生考試技巧,甚少啟發學生思維。這正正就呼應家長「要我」教什麼的訴求。若然是對的話,為什麼不用電腦教學取代老師呢?我們不這樣做,因為我們相信人腦最終是會戰勝電腦的。因為人腦越用越聰明,而電腦卻是越用越虧損。我們相信教學不是單單教授冰冷的數據或史實讓學生「死記」,而是要刺激學生思考,但現今的中學課程,有多少是需要我們「用腦」的呢? 我們常常舉例說明要真正幫一個飢者,是教他捉魚,而非單單給他餵魚。同樣,要真正教好一個學生,是「教他自尋答案」,而不是給他「答案」。懂得「自尋答案」的人,便能培訓出他終身學習的能力,可惜的是填鴨式的教育鮮能達到這種效果!各位家長,你願意放棄此等追逐,認同學校成為一個真真正正培養孩子樂於學習的地方嗎?

我要教甚麼?

既然「要我」的內容我不敢苟同,作為校長的我便要問「我要」給學生教甚麼了。家長對學校有信心,將其寶貝子女交給我們教導和栽培,而我們在六年後,又能培訓出一個怎樣的孩子交回家長呢? 即是說在六年學習生涯裡,學生要學到甚麼呢? 學成為一具「考試機器」?一塊「知識吸水綿」?抑或是一個有承擔,深懷「民胞物與」的愛心,能頂天立地的君子呢?試想想一個學富五車的大學畢業生,若他不懂得克制自己的私慾,凡事任意妄為,不管別人的感受,不尊重別人,那他會是個怎麼樣的人呢?這最終是對社會的祝福,還是咒詛呢?

「學富五車」中的知識可從電腦獲取,但人格的建立卻要從師長的身教及師生互動中建立出來的。要做到克制自己,不任性妄為,凡事尊重別人、尊重社會、尊重國家,並且敢於戰勝自己,不為外物所誘,以禮制為做事的根據,殊非易事,但若真能做到的話,便「天下歸仁焉」!約束自己,提升自己的品行,使每件事都歸於「禮」,這就是「我要」教的教育內容。

具體來說,怎樣教?「為仁由己」,一切由自己開始。首先要做到「非禮勿視、聽、言、動」。所有克己工夫,全在一個「勿」字。老師要以身作則,從小做起,達致「修身」、「齊家」的理想境界,學生必然趨之若鶩,並爭相仿傚。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身為老師須引導學生,將一切蒙蔽良知發展的私慾去除,達致「明心見性」。正如宋代學者朱熹說︰「己私既克,天理自復,譬如塵垢既去,則鏡自明;瓦礫既掃,則室自清。」他又指出︰「天理人欲,相為消長,克得人欲,乃能復禮。」

假若我們能教導學生「克己復禮」,將會是人格整全發展的良好基石。不過,克己殊不容易,尤其面對現今充滿誘惑的社會,正如王陽明所云︰「去山中賊易,去心中賊難。」老師們,你們任重道遠了!同學們,你們要不負所望! 努力向前,跑吧!